最新公告: |
|
2017年中国煤炭工业运行报告
2017年,随着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煤炭市场供求关系逐步好转,煤炭有效供给质量大幅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增加。但煤炭需求基本面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行业发展不平衡,企业负债率高、盈利水平低,煤矿关闭退出职工安置、资产债务处置难度大等问题依然突出,煤炭经济平稳运行尚缺乏坚实基础。
一、煤炭经济运行情况
(一)2017年运行情况
(1)煤炭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国煤炭消费在连续三年下降的基础上由降转升,同比增长0.4%,其中,据中煤协会测算,电力行业耗煤增长4.1%,钢铁行业增长1.0%,建材行业下降0.8%,化工行业增长6.1%。
(2)煤炭产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国煤炭产量35.2亿吨,同比增长3.3%。
(3)煤炭进出口。根据国家海关数据,2017年全国共进口煤炭2.7亿吨,增长6.1%;出口煤炭817万吨,同比下降7%;煤炭净进口2.6亿吨,增长6.5%。
(4)煤炭发运。根据协会数据,2017年全国铁路发运煤炭21.6亿吨,增长13.3%。主要港口发运煤炭7.3亿吨,同比增长12.9%。
(7)煤炭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8亿元,同比下降12.3%,降幅比上年收窄11.9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471亿元,同比下降20.4%。
(8)行业收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5.9%;利润总额2959.3亿元,同比增长290.5%。
(9)产能情况。根据协会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建成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左右,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建成千万吨级生产煤矿36处,产能6.2亿吨/年;在建千万吨级煤矿15处,产能2亿吨/年。
(二)2018年煤炭供需形势预测
从煤炭需求看,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煤炭需求保持增长。国家治理大气环境、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煤炭消费增速将下降。天气原因和水电出力的不确定性对短时煤炭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从煤炭供给看,一是国内新增产能将持续释放,煤矿投入增加,安全生产状况将趋于好转,加之市场拉动,一些停工停产的煤矿也将恢复生产。二是煤炭铁路运输压力加大。煤炭调出量越来越向晋陕蒙地区集中,太原、西安、呼和等路局煤炭运输紧张的问题突出。三是国际市场煤炭供应增加,进口煤价格优势依然存在,预计2018年进口量与2017年大体相当。
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政策措施效应逐步显现,煤炭优质产能比重不断增加,有效供给质量不断提升。预测,2018年全国煤炭供给结构继续优化,市场供需总体平衡。
二、当前煤炭工业发展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区域煤炭供应格局发生变化。随着关闭退出落后产能,我国煤炭产业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原煤生产逐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4个地区同比增速分别为3.3%、7.6%、10.6%和7.9%;而中小型煤矿比例较高的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区同比降幅分别为38.4%、26%、36.5%、48.1%和16.5%。从产量比重看,晋陕蒙宁主产区2017年产量23.8亿吨,占全国产量68.9%;而“两湖一江”(湖南、湖北和江西)产量仅为2954万吨,占全国产量0.9%;重庆和四川省产量5832万吨,占全国产量比重1.7%。部分地区供给不平衡问题开始显现,对资源品种、运力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全国煤炭产能过剩与区域供应不足的矛盾不容忽视。
(二)行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虽然当前行业效益增加较快,但分布不均衡。从实现利润企业结构分析,据协会数据,2017年神华、山东能源、陕煤、伊泰、中煤等五家企业实现利润989.5亿元,占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额的68.2%。多数煤炭企业仍处于微利状态,经营状况并未得到根本好转。年末行业亏损面仍有20.6%。特别是一些去产能任务重的老矿区、老企业、老煤矿职工和矿区工亡遗属、工伤残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还值得关注。
(三)企业负债高、融资难、资金紧张等问题依然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负债总额3.75万亿元,同比增长1.5%,资产负债率67.8%,仍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部分承担去产能任务的企业由于债务得不到及时处理,资产负债率上升明显,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仍然突出,补还煤矿安全生产与采掘工程欠账、职工工资、社保基金的压力依然较大。
(四)去产能仍面临许多难点。一是职工安置困难多,由于煤矿所在城市产业单一,社会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内部安置难度越来越大。二是资产债务处置难度大,大部分去产能企业负债多,多为统借统贷、集团担保,如何处置政策尚未明确。三是一些股份制煤矿因股权多元、债务构成复杂,去产能难度较大。四是部分地区煤矿“三供一业”移交推进速度缓慢。
(五)人才流失与采掘一线招工接替问题凸显。一方面,煤矿现代化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员工,而近几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煤炭院校采矿专业招生却很困难;另一方面煤矿存在大量富余人员的同时,部分煤矿一线职工年龄偏大,招工难,职工新老接替问题突出。
三、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煤炭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提升改造旧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煤炭行业发展模式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
(一)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按照“压缩东部、限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煤炭开发总体布局思路,统筹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市场区位、环境容量、输送通道、去产能等因素,推动煤炭生产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向陕北、神东、黄陇、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转移。
着力优化煤炭供给体系结构。以优化煤炭供给结构为重点,以提高煤炭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达不到环保、质量、技术、安全标准要求的产能,退出安全保障程度低、风险大的产能,加快退出资源枯竭、生产成本高、煤质差、开采难度大、扭亏无望的落后产能。努力发展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环境保护水平高、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低的先进产能,推动安全智能高效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加快减量置换、兼并重组,推进已承担产能置换任务、具备安全条件的各类建设项目加快完善相关手续,尽快达产投产,引导企业新增与资源、环保、技术、经济相适应的产能,加快优质产能释放。
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要求,着力构建促进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和煤炭经济深度融合,推进煤炭与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协同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深入推进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煤化工、煤建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相互融合,促进煤炭全产业链整体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创新,健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煤炭企业管理升级;推动煤炭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构建煤炭产销一体化发展机制,探索煤炭市场供需新模式、新业态。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煤炭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发展。深入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原料煤与气化炉的适应性研究,推动系统工艺优化集成。在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推进煤气化装备国产化,有序建设一批大型煤化工项目,探索产业化发展方向和模式,构建以煤焦化、煤气化、煤深加工转化为基础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有效替代油气资源,拓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料的消费空间和途径,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供应保障能力。
推进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健全和完善现代煤炭市场交易规则,推动煤炭交易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煤炭市场信息服务和监测预警新机制,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发展煤炭现货市场,完善期货市场,推动煤炭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构建高效率、高质量、洁净化的煤炭供应保障体系。发展现代煤炭物流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煤炭企业由单纯提供煤炭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促进煤炭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全面提升煤炭产品质量。加大原煤入选比例,倡导按商品煤计量、按发热量计价,逐步做到不运原煤、不烧原煤,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煤炭产品,推进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要在大中城市、集中成片乡镇和农村、工业园区大力推进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着力解决散煤清洁化燃烧和污染物控制问题。要持续推动水煤浆、型煤和民用散煤清洁化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制,加大农村民用散煤洁净化燃烧技术、锅炉与灶具研制,提高散煤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全行业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衔接,同沿线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对接,重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资源、法律法规、煤炭产业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和文化风俗研究,加强与世界采矿大会、国际能源署、世界煤炭协会等国际能源组织的对话与交流,构建煤炭国际贸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探索与沿线国家企业、相关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互信合作、促进互利共赢,推进海外并购,以煤炭产能合作为契机,带动我国煤机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推动煤炭国际合作由注重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型,由注重资源开发向全方位合作跨越,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文稿提供:中国煤炭工业协会